概述
痔疮又叫痔,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而成的静脉团块。常会因反复机械性损伤而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病因病理
肛管上端和齿线上下有直肠黏膜下的静脉丛,为平滑肌纤维及弹性结缔组织所包绕,形似海绵状组织块。肛管关闭时,成“Y”形裂隙,而将四周组织分为3个部 分。排便时静脉丛内血液充盈,易受粪便挤压与损伤。另外,因直肠静脉无静脉瓣,长期站立或端坐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困难,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从壁薄位浅,而容 易形成痔。
1. 病因
- 习惯性便秘:长时间用力排便使直肠上,下静脉丛静脉内压长时间增高,逐渐破坏包绕在其外的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结缔组织,使静脉逐渐曲张而成痔。坚硬的粪块反复损伤其表面的黏膜或皮肤,引起微血管破裂出血。
- 腹内压增高:妊娠、盆腔肿瘤、肝变和排便时用力等均可使腹内压增高,影响们脉和下腔静脉回流,导致直肠上、下静脉丛瘀血。
- 直肠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直肠的局部感染可引起排便次数增加、使静脉本身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和失去弹性。
- 其他:年老体弱或长期疾病引起营养不良.使局部组织萎缩无力,也易引起静脉扩张。长期饮酒及喜食大量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因局部充血而引发痔。
2.分类
- 内 痔:是直肠上静脉从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直肠黏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及右后3处。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3期:第1期,排便时带血, 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肛镜检查可见;第2期,排便时痔块脱小肛门外,便后自行回复;第3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回复而需用手托回。
-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单纯外痔见于肛门周围,常因静脉内血栓形成而突出在外。
- 混合痔:由于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互相影响,因而痔块位于齿线上下,表面同时为直肠黏膜和舡管皮肤所覆盖,成为混合痔。
痔初期以内痔多见。由于静脉曲张不断加重,叫周组纵不断破坏和萎缩,因而痔块逐渐长大。痔块常由于表面黏膜或皮肤受损而出血、感染或形成血栓。严重者,痔块因脱出肛门外又被痉挛的括约肌所嵌顿,以致瘀血水肿,呈暗紫色甚至坏死。
现代针灸医学认为,多种原因可引起局部慢性软组织损伤,出现4种病理表现(包括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痔就是堵塞后形成的病理产物。
临床表现
- 排便时出血:内痔或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是血便,其特点是便时无痛、血色鲜红,且为间歇性。出血量一般不大,但有时也可较大,呈喷射状,以致患者严重贫血,但便后血止。便秘、粪便干硬、大便次数增多、饮酒及进食刺激性食物等是痔出血的诱因。
- 痔块脱出:内痔或混合痔发展到一定程度(第2、3期)即可脱出肛门外。痔块脱出会影响劳动。
- 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感,而外痔和混合痔则有疼痛感。痔常因表浅黏膜或皮肤受损后感染或血栓形成时,或脱出后嵌顿引起水肿、感染和坏死时,出现疼痛症状。局部疼痛是血栓性外痔的特点。
- 瘙痒:由于痔块脱出及括约肌松弛,黏液流出肛门外而刺激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皮肤湿疹。
内痔或混合痔脱出时,可在肛门周围见到痔块。血栓性外痔可在肛门周闱见一突出的暗紫色长圆形肿块,有时可见出血点。不脱出的痔块需借助指检和肛镜检查时方可查到。另外,指检不但可以排除其他病变,且可用来判断肛镜检查是否可以进行。
针灸治疗
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用针灸治疗局部粘连、瘢痕、挛缩、堵塞,从而治疗痔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