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 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盎患者的80%~90%  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早存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20世纪中期Schindler按胃镜形态学观察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和伴随其他 疾病的胃炎。所谓肥厚性胃炎,过去由胃镜诊断者多未能由活检病理证实.因而目前该名词已废弃不用。Wood又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发胃萎缩。纤维 胃镜问世后,对胃炎的研究更加深人。1973年White-head从病理角度,按部位、程度、活动性及有无肠腺化生进行分类。1973年 Schindler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血清琏细胞抗体的榆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胃体炎、壁细胞抗体阳性)和B型(胃窦炎,壁细胞 抗体阴性)。1982年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1990年Misiewicz等根据内镜所见与活检病理结合又提出 了悉尼系统分类法,由此可见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繁多至今仍未统一。

病因病理
慢性胃炎的发生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的、化学第、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

  1. 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粘膜的损伤。
  2. 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
  3. 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软组织损伤理论认为,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不在胃的本身,而是由于中段胸椎周围软组织损伤以及胸椎相应节段发生移位,使支配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使胃的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胃的本身劳损造成胃的微循环障碍和有关组织挛缩所引起的。
  4. 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巾能检出髓细胞抗体(PcA),伴有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壁细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复合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滞维生索B12与内因子结台,导致恶性贫血。
  5. 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台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屎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篓缩性胃炎。遗传因索也已受到重视。

而根据针灸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不在胃的本身,而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相应胸椎的位移,使控制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托和卡压.使胃的生 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胃的本身劳损造成胃的微循环障碍和有关组织的挛缩。或者是由于控制胃的电生理线路的功能发生紊乱所引起的。
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使胃脏本身的新陈代谢减慢,因而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这是它的根本的病理变化,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慢性的炎性反应,只是胃的应激反应而已。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疼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针灸治疗
传统针灸:主要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根据病情选取相关的穴位治疗。这些穴位多位于腹部和下肢,都与胃密切相关,可以非常有效的缓解胃痉挛,通常症状可以立即得以控制。但治愈率不高,所以大多数病例需要长期作针灸治疗。
龙针针法治疗
我们所创立的龙针针法,是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即脊椎内脏相关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用特殊的针刺手法刺激相关的部位,松解粘连、疤痕肌肉及韧带等组 织,激发人体的自身愈合机能,使受损的软组织得以修复并痊愈,必要时配合手法纠正移位的相关脊椎,从而解除对支配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牵拉和卡压,使 胃的生理活动功能得以恢复正常,从而使胃痛等各症状得以彻底消除。由于解除了导致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绝大数患者经我们治疗均痊愈;而且见效非常快,通常 一次就见效,3-5次治疗就可痊愈。

(949)727-0898 Directions Contact/Schedule